古人为给后人求福求平安,发明了“长命锁”。今天这招已经没人相信了变成无稽之谈。先贤们的“授人以魚莫如于授人以渔”有用吗?同样没用。此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说话时社会发展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个人具有宽展的劳动和生活选择空间,而今天一切都社会化了个人空间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人已经没有“渔”的选择机会了。社会的日益物化直接导致了规则的随意化和无常化,让“合理预期”经济学彻底破产,让学问变成了空谈,让勤劳致富、“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变成了笑话!一句话,人的确已经被自己杜撰的江湖完全淹没了。今天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江湖制造的手机垄断了的信息;无论站在哪里,都逃不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微不至的管理关怀;即使睡在床上也被牢牢地惦记着,连躺平都会带来麻烦,只能锤炼睁着眼睛睡觉的功夫。
然而有一样东西是江湖无法作弄的,那就是个人万物之灵的人格。人心的“灵明”链接着自然洪荒的天慧能量,可以排山倒海起死回生,阳光向上永不言败。人格与生俱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可以抗任何兴风作浪的挑战,而且“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大度宽怀,可以在任何贪欲之外给自己留下自由的蓝海。人格天赋,神圣无上,是娑婆世界人生旅行最可靠的护身符。思来想去,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江湖杜撰的功名利禄,而是上苍天赐的灵性人格。正是那:物以稀为贵,人以格为尊。
人格本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然而在后天的社会性群体生活中,需要去唤醒,与人的灵性需要唤醒一样。用什么去唤醒呢?用家庭培育的灵性成长。
让人难为情的是,当下青少年极为重要的“育人格”成长陷入“三无”困境!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事实上在以下三种所谓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一是社会教育,其实是社会熏陶。如大家的感受一样,一方面社会化日益加强,个性成长的空间日益萎缩,有钱有权有关系纵横天下,无钱无权无关系寸步难行,人格的价值几乎降低到可有可无,所谓社会教育中已经看不到“育人格”的因素。
二是所谓学校教育,实质是应试教育。一切都围绕着“教知识”进行,高分进取,低分淘汰。只有教知识,没有育人格。
三是所谓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家庭养育。父母们都是爱子女的,都在全心全意哺养儿女。但只有动物意义的本能哺养和溺爱哺养,没有人的意义的精神磨砺和人格培育。最直接的原因是家长们本身都是在育人格空白环境里长大的,人格本就缺失,没有把人格传递给后人的能力。人不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送给别人!
从“大教育”的角度即“教知识”与“育人格”齐头并进的层面看,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成长只是在畸型的只有教知识没有育人格的“有教无育”的环境中进行,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现在人们已发现育人格缺失给人口素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育人格的空白不补上不行了。政府还专门下发了与育人格紧密相关的关于“心灵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但育人格这个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要真正落到实处,所面临的问题与其它重要改革的推动一样,难于上青天!
客观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给青少年育人格的成长前景一个预判:青少年最为重要的育人格成长的希望,只有一条路可行走得通,那就是家长自觉警醒担当。因为日益物化的社会熏陶不会为学生生出育人格的动力,除非太阳从西边出,而当下应试教育要生出有利于育人格的功夫,没有二三十年的改革升华是不可能的,白纸黑字与落到实处的距离可能有十万八千里,也可能根本上就是纸上谈兵。于是乎,青少年成长所依靠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中,唯有家庭教育可以提供育人格的成长空间。青少年育人格的钥匙,青少年未来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其实,家庭是天道流淌的驿站,家长是子女灵性成长的天师,由家长开启儿女的灵性成长,本来见怪不怪。没有那家父母会在乎别家孩子的喜怒哀乐,把必须由自己承担的培育孩子灵性成长的责任推给他人,本来就是的没有任何理由的痴心妄想。
人是万物之灵。人生天大事,首当育人格。家长们如果真心爱儿爱女的话,请不要把人生主要精力浪费在为儿女争名夺利上,而是要全力以赴在儿女的人格培养上下工夫。儿女人格不健全,没有创造的本领,再大的家业也守不住注定败光。儿女人格扎实了,心中怀有“由0变1”的创造能量,哪怕一无所有也能信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