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学习的根基
(文/中国学育自强学开创人李从国博士)
学生起早贪黑、殚精竭虑地辛苦读书,有的甚至做到了“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的地步,然而学习成绩无论如何就是上不去,陷入 “成长呆滞”的困境难以摆脱,家长愁眉苦脸,学生迷茫无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在于对学习的认识和定位模糊不清,学心不振、学理不顺、学志不明,学习的根基歪了,长不出栋梁之材。只有扶正学习的根基,学生的成长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一、要重新认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
在许多人的眼里,学生只不过是学校的学子,家庭的乖嵬,青少年时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科学,长大了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如此而已,似乎无有多余。学文化只是学生适应社会属性的一面,学生还有自然属性伟大神奇的另一面——每个学生都是天地自然36年造化的结晶,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天使,是最生动的自然,是宇宙的奇葩!
学生是人,学生的学习是人的学习。要研究人的学习,必须先把人是什么搞个清清楚楚,才知道接下来的学习到底要学什么?到底该怎么学?对学习的主体认识不清,对学习的安排就没有理性,成长就一定是扭曲的。
学生是天之骄子,万物之灵。所为灵,指与其它生命物种相比较,人类具有其他生命不可比拟自我意识、情感和创造力。人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是由一个相同的生命祖宗细胞演化而来的。在36亿年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各种生命物种由于接受自然选择的条件、环境不同,进化的结果亦不相同,整个生命系统分化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个大类。人类由于在进化中接受了最完整、最全面、最严酷的考验,而且抓住了最好的进化机遇,在自然选择中交上了分数最高的答卷,而其它物种仅仅是“及格通过”,人便进化成具有灵性的生命,昂立于生命的顶锋和食物链的顶端,把其他生命远远抛在了后面。如果说所有生命都是自然的雕塑的话,人类则是自然的杰作。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曾无比感慨地说:人类是多么伟大的杰作啊!具有崇高的意识、无限的能力、优美的仪表,举止若天使,灵性媲神仙。他们是天之骄子,万物之灵。
人这个万物之灵必需活在人群之中。每个人都是活在人间的天使。人无一例外都具有两面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一面,人是天使,是一个内在独立闭环的小宇宙,具有呼应大宇宙天道规律的灵魂;社会属性的一面,人是凡夫,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具有群居生存必须的安全和利益等要求。自然属性是人的第一属性,根本属性。因为人必须要健康活着,能独自站立,具有完整的人格,才能以人的姿态扮演社会角色。今天的人类社会,由于还处于物质利益竞争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人伟大的自然属性被不同程度的排斥。然而无论怎么排斥,人的自然属性仍然在生活的深处把握着人生的命运。
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性相对应,人生旅程需要两个轮子来滚动:一为承载自然属性的人格品质,一为承载社会属性的知识技能。优秀的人格品质是建设美好人生的基础,丰富的知识技能是耕耘物质利益的本钱。人生幸福就是由人格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共同支撑起来的。
二、学习的双重使命:学文化和立人格
谈到学生的学习,绝大多数人心中认为就是学文化科学技能,不会主动想到还会有其它。于是乎,学生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变成了一部超负荷的学习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荷日益加重。今天青少年学习的负担,是他们父母的五倍、爷爷奶奶的十倍,学生变成了不堪负重的“学奴”。其实青少年成长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立人格。大儒张载的人生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言的起点就是“立心”,立心就是立人格。
学习成长的过程,既是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立人格的过程。只有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才能形成竞争生存的技能。只有树立完整的人格,才能磨砺驾驭命运的能力。
立人格,是做人的前提。没有人格人,只能说长着人面活在人群的猴子。人具有两种能量:第一种是知识的力量,即通过学习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所获得的力量,本质上是一种外来的扶持力量;第二种是人格的力量,即通过个人灵魂磨砺成长内在生成的源自造化之母的天地之力,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力量,本质上一种内生的力量。内生力量支撑的强大,叫自强。个人真正的强大,是内生的自强,而不是外来的扶强。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圣贤大家,都是人格坚挺、自立自强的榜样。没有人格的力量,外来的力量再大也发挥不出来。没有舞剑的本领,再好的剑也是废铁。
学文化和立人格是相辅相成的。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人格的确立,完美的人格可以提升学习文化的能力和扩展文化的格局。学文化和立人格平衡发展,良性互动,是学习成长最美的交响曲。
在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汉字词语中,也充分体现了人既需要学文化又需要立人格的巧妙呼应。如:道德一词中的“道”,覆盖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立人格的范畴,而“德”覆盖的则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属于学文化的范畴;又如命运,“命”寓意人在多大程度上得道天助,属于立人格的范畴,而“运”则寓意人在人世间的运气机遇,属于学文化的范畴;再如智慧,智慧智慧,人智天慧,学文化长人智,立人格开天慧;最后如福利,福利福利,天福地利,立人格酝酿天福,学知识耕耘地利。
三、现实需要恶补“立人格”缺失的空白,扶正学习的根基
“立人格”的缺位不能再持续下去了。今天的信息社会教育已经发展得非常精致了,学文化的条件和环境已经非常优越了,再往前扩展的空间已经不大了。然而立人格这一课至今仍然是空白。尽管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强调要进行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但实际的推进效果甚微,学生人格不完整所带来的恶果如智商高、情商低、灵商无,目光短浅、眼高手低、责任虚无、经不起挫折等等的危害日益加重。恶补“立人格”这一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立人格,就是立人性。人是万物之灵,立人性就是立灵性,就是唤醒学生的灵魂,就是要让学生睁开天眼。灵魂不是迷信,是科学。科学家说:灵魂是一种暗物质或暗能量。量子力学认为:在量子的层面物质和精神同一。心学家认为:人的心灵由心理和灵魂构成,心理开放式沟通社会,灵魂闭环式呼应造化。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不是看面孔,也不是看身份证,而是看人的灵性是否被唤醒,自我感是否确立,思想是否独立。人格的三根支柱是:有灵魂、能自立、善独思。灵魂,是人格之首。
令人无比遗憾的是,在传统教育中,“灵魂”二字被彻底屏蔽,“立人格”几乎是空白。学校也强调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什么都不要”,连走过场都算不上。完整的教育,是教书育人并举,教文化育人格同在。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却变成了只教不育的单极“教化”,类似于洗脑。而教化客观上排斥学生的人格个性和独立思考,只强调学生长成学校要求的样子,忽视学生有长成更好的自己的愿望。今天的学生成长普遍陷入“成长呆滞”困境,问题不是出在“学文化”不足上面,而是出在“立人格”缺失上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成长的载体,人格不刚,成长会从根本上大打折扣。
实事求是地讲,学生终究要在社会上生存,教学生理解社会、长知识、守规矩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必不可少,但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人格成长为代价!
我们社会的育人成长,必须恶补立人格这一课。而且不是心理层面讲道理的补,而是必须在灵魂层面下工夫,通过心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在磨砺来真切笃实地弥补。非此,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难冲出困境。